1.左房肥大
P波增宽,呈双峰,在I、II、aVL导联最明显,也称为二尖瓣型P波,PR段缩短,V1导联的P波先是出现正向,然后出现深而宽的负向波。
2.右房肥大
P波尖而高耸,其幅度>0.25mV,由于向下的P向量增大,故在心电图中的Ⅱ、Ⅲ、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,称为“肺型P波”。
3.左室肥大
(1)QRS波群电压增高:RV5>2.5mV,RV5+SV1>4.0mV(男)或>3.5mV(女)。
(2)心电轴左偏。
(3)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.10~0.11s。
(4)ST-T改变,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,T波低平、双向或倒置。
4.右室肥大
(1)V1 导联R/S>1,V5导联R/S<1,V1或V3 R的QRS波群呈RS、RSR′、R或QR型。
(2)RV1+SV5>1.2mV,aVR导联的R/Q或R/S>1,RaVR>0.5mV。
(3)心电轴右偏,重症可>+110°。
(4)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-T下移>0.05mV,T波低平、双向或倒置。
5.心肌梗塞
(1)缺血型T波改变: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,T波高而直立;若发生于心外膜面,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。
(2)损伤型S-T段改变: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-T段抬高,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。
(3)坏死型Q波出现: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(宽度≥0.04s,深度≥1/4R)或者呈QS波。
6.房性期前收缩
(1)提早出现的房性P′,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。
(2)P′-R间期≥0.12s。
(3)房性P′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。
(4)代偿间歇不完全。
7.室性期前收缩
(1)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-T波群,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波。
(2)QRS时限常≥0.12s。
(3)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。
(4)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。
8.交界性期前收缩
(1)提前出现的QRS波群,形态基本正常。
(2)出现逆行P′波,可在QRS之前(P′-R<0.12s),或QRS之后(R-P′<0.20s),或与QRS相重叠。
(3)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。
9.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
(1)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很快的房性或交界性早搏,频率150~250/分,节律规则。
(2)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,时间≤0.10s。
(3)ST-T无变化,或发作时S-T段下移和T波倒置。
10.心房颤动
(1)P波消失,代以大小不等、间距不均、形状各异的f波,频率为350~600次/分,以V1导联最为明显。
(2)心室律绝对不规则,心室率通常在120~180次/分之间。
(3)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,当心室率过快时,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,QRS波群增宽变形。
11. 心室颤动
(1)P波消失,代以大小不等、间距不均、形状各异的f波,频率为350~600次/分,以V1导联最为明显。
(2)心室律绝对不规则,心室率通常在120~180次/分之间。
(3)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,当心室率过快时,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,QRS波群增宽变形。
12.房室传导阻滞
(1)一度房室传导阻滞:
①窦性P波后均有QRS波群。
②P-R间期延长≥0.21 s。
(2)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:
①P波规律出现,P-R间期进行性延长,直至发生心室漏搏(P波后无QRS波群)。
②漏搏后P-R间期又趋缩短,之后又逐渐延长,直至漏搏,周而复始。
③QRS波群时间、形态大多正常。
(3)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:
①P-R间期恒定(正常或延长)。
②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(发生心室漏搏)。
③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2:1或3:2等。
(4)三度房室传导阻滞(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):
①P波和QRS波群无固定关系,P-P与R-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。
②心房率>心室率。
③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。
以上是常见的异常心电图类型。现在有便携式心电记录仪(如深圳加一健康科技)可随时实时监测心电并记录,自动分析并生成报告,其中也有心电图,可随时随地调取,方便给到医生做参考。